最新文章

2008年9月12日

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─稻鴨庄鴨耕米 - 稻鴨庄鴨耕米

稻鴨莊起源

來自火炎山下的有機稻鴨傳奇

The legend of organic cultivated rice of Houan Mountain

21世紀的健康守護者─稻鴨莊

俗諺說:「南邊太陽,北邊雨;道是無晴,還有晴。」正是火炎山南北氣候迥異的寫照,殊異的氣候,造就其豐富的生態世界,更蘊含數種保育且罕見之動植物,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,清水沃土、日照充足,造就了阡陌縱橫大安溪沖積扇稻米平原。

稻鴨莊的起源 

過去「火炎山鴨耕米」是「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」所創立的社區品牌,但因火炎山易與地名產生混淆且無法完成商標註冊,民國95年經經濟部商業司補助,由頑石設計公司形象命名輔導,且通過理監事會議議決之「稻鴨莊」,來作為本協會所生產之鴨耕米自有品牌「稻鴨莊鴨耕米」。

 民國92年開始進行有機鴨耕米栽種;每年兩期作。所放養的合鴨,來自於宜蘭。從濕榖→烘乾→冷藏→碾製→成品,委由苑裡鎮農會採用無殘留污染之專用加工系統。協會除生產的鴨耕米,由社區媽媽們製成有機產品-米麩、糙米茶、醉合鴨、造型鴨肉湯圓,另有其他有機產品-蔬菜、有機耕鴨、有機鴨蛋等。

 協會所生產的各種有機產品除不定期參與客家特色桐花商品展售外,也在都會區超商,以1.5公斤精緻小包裝上架。購買請認明「稻鴨莊」鴨耕米之LOGO,為本協會主要推廣之「稻鴨莊鴨耕米」品牌,並已通過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驗證。

自然農法原則

 

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,在沒有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時代,農民幾千年來都是用自己從大自然運行裡學來的自然農法來耕種,所以一片田可以父傳子、子傳孫,傳了幾千年,田還是可以長出東西。自然農法絕對不只是把化學肥料改為有機肥料,化學農藥變為天然農藥而已;自然農法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,讓土發揮他的活性。照顧好大自然,大自然就會回報你。好的空氣、好的水、好的土,還有好的有機食物。

 苑裡平原為「苗栗穀倉」,引大安溪水灌溉,本社區地處苑裡圳水源頭,水域潔淨。氣候為擠壓海拔氣候,早晚溫差大。地形屬開放性盆地,通風好,病蟲害少。實施無化肥,無農藥之耕作方式,產量豐、品質佳,為栽種有機作物最適地段。因此本協會在社區總體營造實踐中努力透過活動的舉辦,凝聚社區共識,並希望以在地環境之優勢開發有機作物栽培,期提供健康產品給消費大眾外,能打開社區商機,解決農業式微後逐漸高齡化農村社區生態,最重要的是找回大自然的秘密。

關於合鴨農法

合鴨農法是是一種取決大自然的完美耕作,將小合鴨飼養在田裡專吃雜草及害蟲,完全不使用除草劑與農藥。

鴨子的糞便則作為天然有機肥料,以補充稻作的氮、磷、鉀及其他微量元素,在水田間來回穿梭游動的小鴨,腳蹼攪動田內的泥土增加土壤含氧量,讓稻米可藉由根吸收大量氧氣和養分,因此米飯的口感風味更佳。

由於鴨耕米的生產環境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摧殘,讓整個環境微生物體系得以喘息復原達到平衡,經過多年的耕作經驗,尊重自然、愛惜土地的精神早已深植社區人心,當您食用火炎山鴨耕米時,每一粒米都載滿了耕作者對大自然濃濃情感與疼惜的心。

如果 所有的作物都將自由自在快了的生長,達到豐盛的生產量,作物豐收。所結下的種子也會肥胖、豐滿、結實而含大量的蛋白質。葉子會厚實有光澤,抗撕力強。作物根系強健,像野草ㄧ般不易被拔起,這樣的作物是所有自然農耕的農夫一致的期許。

 

何謂鴨耕米

  

鴨耕稻之由來與推廣理念→是近年國際間提倡的生態農法之一,做法是在水稻田裡施放一定數量的鴨隻,鴨啄食雜草和害蟲,鴨排泄物則為有機肥,而鴨的游動滑水又可形成相當的中耕效果,使稻株益加茁壯不畏病蟲害。又鴨隻可成為農家的另一收入,田間稻鴨共作,形成野趣美景,間有賞心休閒活化景觀的功效。

 

苑裡火炎山生態社區自民國93年第一期稻作開始試作鴨耕稻耕法,更配合傳統農村景觀打造,以生態古工法在各示範點搭建竹木鴨寮、觀鴨寮、室及等設施。不但活美化各點景觀,同時已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休閒和生態教育的好去處。

 

台灣農田因多年耕作單一作物,地力不斷流失,加以水源不能有效淨化控制,以致生物多樣性衰減,動植物種逐漸單一貧乏,而作物也受到影響。究其原因,土壤地力和水源是比較重要的因素。針對關鍵因素治本,藉水稻田生物多樣性復育施作,宣導社區民眾關於土壤和水質對於生態的重要性。

 

國內西岸具有卵石平原的只有大甲溪及大安溪流域,而最大規模的卵石沖積扇平原就是苑裡平原。以當地鵝卵石堆砌而成的「卵石砌」田埂,具小生物憩息之功能,如能進一步在水源頭施作卵石砌淨水池,以充分掌握水質和進水的含氧量,加以石縫間小生物的排泄物可做有機肥料,可助活化土壤及維持地力。以此法配合插秧前之有機肥及綠肥涵養地力施作後,土壤富含有機質,水源乾淨並富含氧氣,農作物將獲得優越的基本生長條件,而因為優厚的有機環境,各種生命將重回水稻田,例如台灣漂萍、多種類蜻蜓、蝴蝶、多種昆蟲、鱔魚、田鼠、蛇、青蛙、蝌蚪、甚至水鳥野鳥等等。這種生物多樣性的復原,正是生態復育田的理想。

 

而在這種環境成長的水稻,將飽滿健壯營養好吃,必然和一般稻米不同。此特有地方風貌,為先民留給苑裡居民的珍寶,須結合社區與各界集體力量,重而復興具有特色的產業文化與地景地貌,帶動社區新層次提昇與發展。

 

發展條件

本社區引大安溪水灌溉,地處苑裡圳水源頭,水域潔淨。氣候為擠壓海拔氣候,早晚溫差大。地形屬開放性平地,通風好,病蟲害少。實施無化肥,無農藥之耕作方式,產量豐、品質佳,為栽種有機作物最適地段。

 

品種介紹

 

鴨耕米─台梗九號良質米品種以自然農法生產之有機米,飯香Q勁,一口白飯慢慢咀嚼,有別一般市售包裝米,當顆顆晶瑩剔透的米粒翻攪在您口腔的每一吋,Q勁的口感、濃郁的米飯香及生津的甜,讓人有如喝一壺好茶的享受,滿口米飯香,載滿滿滿幸福的滋味。鴨耕米還有一個特點,表現在它的黏性上,尤其煮稀飯時,黏稠的特性更明顯,偶爾放鬆自己,為自己熬煮一鍋稀飯,配上清爽的小菜,會讓您夏日暑意全消。當然工欲善其用,必先利其器。鴨耕米先天優良的本質,再佐以正確煮食方式,享用鴨耕米可以散發出大地自然的清香,給人與自然更親更近。

 

稻耕鴨習性→合鴨為一特殊的雜交鴨,屬於土番鴨品種,非一般市場販售之小鴨,土名又叫大改鴨,小合鴨必須自宜蘭千里迢迢搭火車西進。台灣一期作插秧甚早,氣溫乍暖還寒,小鴨子太早放入稻田中,易受寒。原則上小鴨出殼後,夜間需要保溫,白天可以讓其學習戲水,I5天後始可放飼稻田中。二期作由於氣溫較高。以在插秧一週秧苗固著後,將小鴨放飼田間。根據觀察,一群鴨子每天從清晨到黃昏,行經的路徑達3-4公里。以本協會推廣經驗,每分地20隻白鴨,即可讓福壽螺及卵塊清潔溜溜。除有效控制雜草,還得到意外的驚喜,就是鴨群居然把令全國乃至全東南亞,人人束手無策而繁衍快速的福壽螺,吃得乾乾淨淨。估計成鴨如果不餵食其他飼料,每隻鴨子每天可以吞食 50-100 個幼螺。

 

稻耕鴨─飼料食材來自生態田田間螺類、昆蟲、雜草、野菜,搭以酒糟、玉米、鴨耕碎米、米糠,又有一大片SPA池可供紓解筋骨放鬆肌肉。想當然爾我們的耕鴨,體香味美吃起來又彈牙,為確保耕鴨處理過程不被污染,堅持人工處理過程,食用者更放心。

 

生長過程

 

整地→ 插秧→ 放鴨→田間人工除草→收穫→成品(火炎山鴨耕米)

鴨耕米的由來:利用稻鴨共作的自然農法,不施用任何農藥、化學肥料、除草劑。在田間施放獨特配種的『合鴨』。鴨吃蟲類、雜草、福壽螺,排放天然有機肥。鴨掌爬劃田泥,產生中耕效果,稻株強健、米粒勁Q。

 

營養價值

目前推出有白米與糙米,一顆收成的稻穀﹐可以分成三大部份:種皮(麩皮)、胚芽、及胚乳。糙米是稻穀去除了外殼﹐保存了內層麩皮﹐以及胚芽胚乳﹔胚芽米的麩皮幾乎被去除掉了﹐但是胚芽和胚乳都還在﹐白米則是將麩皮及胚芽完全去除﹐只留下最內層的胚乳。稻穀中的油脂(胚芽油)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及纖維質大部份都存於麩皮與胚芽中。糙米含有的維生素B群及多種微量礦物質﹐可以讓新陳代謝更為順暢;糙米中的纖維質能幫助腸胃蠕動有通便整腸功能﹐另一方面,也由於糙米的纖維多,不但耐嚼,也容易有飽足感,對於想要控制體重的人,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雖然糙米耐嚼有些人不習慣,建議剛開始時只在白米中放少量糙米﹐然後讓糙米的比例慢慢增加﹐最後由糙米完全取代白米。鴨耕糙米以自然農法生產方式生產,營養加倍。

烹煮方式

一、洗米:洗米時用手輕揉且迅速將米攪動,為免於營養成分過度流失,連洗二至三次即可。

二、加水:加水多寡與米之新舊有關,白米與水比例約1:1.1~1.2倍、糙米1:1.5。

三、浸水:浸水是讓米粒充分吸收水分,使每粒米飯熟度均勻,白米浸水時間約30分鍾,氣溫低時約60分鍾、糙米約4-8小時。

四、烹煮:可用電鍋或快鍋烹煮,烹煮過程避免掀起鍋蓋,以免水分過度蒸發。

五、悶鍋:煮熟後再利用鍋內餘溫悶約20分鍾,可讓米飯更Q。

六、開飯:利用鴨耕米煮出之米飯,具有天然之風味,讓您飯不釋手。

鴨耕米產品系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