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文章

2008年9月29日

[心得] 農地利用與鄉村發展政策研討會

在農業時代,農地主毋需擔心家業繼承問題。但在步入工業時代後,青壯者多流入都會區,於是乎,務農人口逐漸走向高齡化,如此一來,農業將面臨創新危機與轉型不易等問題。此外,目前台灣的農地面臨破碎化的問題,亦即很難有一大片耕地屬於同一個農地主,因而無法大規模耕作,生產的效率降低。

故而,政府提出老農"離農"的規劃方向以進行農地活化利用,而活化利用方式很多,例如「小地主大佃農」的政策即其一,其方式為將釋出後相鄰的農地出租給同一個農夫,使其可以大規模經營。甚至,政府可以配合其農業政策來使用這些土地。

但是,這引發後一些問題,這些老農離農了之後何去何從呢?此外,在這農業肅條的年代,誰要回去接手呢?

在這場研討會,許多學者提出他們在其它國家所觀察的結果:
一、愛爾蘭經驗(安養終年版):
透過補助的方式來建構一套完整的青農創業、老農退休制度,從1970年代的自願性退休計畫(VRS)到近期的提前退休計畫(ERS)。其有效年輕化農場主的年齡結構,並增加農場平均經營面積。非常符合符府對 「小地主大佃農」。
VRS: Voluntary Retirement scheme, ERS: Early Retirement Scheme

二、日本經驗(老當益壯版):
讓老農轉換工作方式,著重在農業生活的傳承,而把農業生產的一環交棒給年輕人。依老農的身體狀況提供不同的服務,使老農在退休後依舊各得其所。


反思:
農業的元素包括農地、農民、農村,當政府在推行農地政策的時候更應該兼顧其它元素,才不會顧此失彼。

老農離農
農村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是在老農身上的,貿然實施老農離農,不僅容易引發老農反感,甚至錯過農村文化延續的契機。我會覺得,把「離農」換成「護農」之類的口號或許好一點,而政府更應該比照日本提出後續的配套措施,來吸引這些老農離開農地,並讓這些老農以其它方式在其專業上有發揮的空間。

目前實施上的阻力來自於,許多老農不願離農的原因是因為農地作綠肥可以請領休耕補助,且有許多老農的農地租用仍停留在「耕者有其田」的時代,擔心農地會一去不復返,此外,把農地租出去,一但被盜採砂石、倒廢土或是其它不當利用,均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

#2007年台灣的耕地面積約為82.6萬公頃,其中休耕農地面積達22.3萬公頃

小地主大佃農
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斗南農會在南部所創立的代耕王國,其以農會作東,並提出比休耕更優惠的租金來承租農地,得以大規模耕作,大幅提升產能,讓政府對「小地主大佃農」產生無比信心。

我會以工業化的字眼來形容「小地主大佃農」的作法,其不僅是破壞自然生態,也可能將農村文化帶往另一個方向,因為在農地上工作的農人可能更像是工人。而且,有機會承租大片耕地的除了企業之外,恐怕是比較具有財力的農民,所以可以預期的結果是,大者恆大。而小農以及青年創業農民(青創農)將難以自政府的德政得到庇佑。台大農經系的吳榮吉老師提出一個看法,「台灣的農業要著重在什麼地方??」在農地比人小的情況下,我們還能跟別人比生產量嗎?

比起工業化,我更讚成企業化,像是稻農公司,其主要是解決行銷的問題,這才是多數農民所面臨的。不過,或許,幾個志同道合的有機小農可以共同承租大片農地,其好處是可以共同抵禦外來的農葯,增加有機耕作面積,或許是一種方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